查看原文
其他

尹秀珍:“无处不在”的温度与记忆

郝科 99艺术网 2023-06-22





2019年,尹秀珍和宋冬夫妇应邀来到山西,参加由刘旭光策展的高平当代艺术节。这个艺术节的举办地是在高平市东北方高山上的千年古寺——开化寺内。开化寺的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年间,东、西、北三面墙上都绘有精美的壁画,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之一。


开化寺外观


开化寺内壁画及织布女细节


寺中壁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佛国故事,也有对于世俗社会的日常生活和贵族的宫廷生活等场面的细致描绘。而在壁画上众多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中,一个女子坐在织机前织布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尹秀珍,她决定以此为灵感用织物做一件作品。


尹秀珍,《般若波罗蜜多》在开化寺 2019


为了这件作品,尹秀珍专门丈量了开化寺的三面墙的宽度,并将作品的总长度设定成相同的数值。最终,一组由白色布料和填充物所组成的波浪形装置,被悬挂在了开化寺的外墙面上,并被命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作品的外形来源于“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慧到达彼岸”)几个字录音的可视化波形。


尹秀珍,《般若波罗蜜多》在开化寺 2019


尹秀珍,《般若波罗蜜多》在开化寺 2019


而这组在远古寺庙的墙壁上,与旧日的生活和信仰形成了跨越千年对话的作品,也成为不久之前刚刚在佩斯画廊香港空间开幕的、尹秀珍最新个展“无处不在”的开篇之作。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入口处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在摩登都市的高楼大厦之中,现代化展示空间的洁白墙壁被替换成古庙斑驳外墙的黑白照片,成为衬托白色织物的背景。恰如高山上的庙宇,在壁画中保留着古早精神信仰与生活场景的剪影一样;放满艺术品的画廊空间,也是一个存储着人类精神力量的“当代庙宇”,并让遥远的古寺与当下的展览之前形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关于“彼岸”问题的探讨,而作为本次展览的特邀策展人、同时也是尹秀珍的丈夫宋冬说:“古寺和摩登大楼,两个建筑相差了900年,但作品仿佛连接了两者,重新审视着我们如何处置个体跟世界的关系。”


香港CHAT六厂与《般若波罗蜜多》互动


同时,《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件具有互动性的作品,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凭抽签,有机会获取一段“音波”的织物。尹秀珍希望通过这种简单的互动方式,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艺术作品,传递织物本身所蕴含着的温度与善意,她认为,当代艺术的创作也能像开化寺的壁画一样,在探讨严肃的“精神与智慧”问题的同时,贴近人们的生活。而在现场的抽签活动也像是在寺庙中的求签祈福一样,那些有幸被抽中的观众们也被艺术家称作“有缘人”。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在“无处不在”的展览现场,展出了30余件作品,大部分是尹秀珍近两年创作的新作品,作品的材质构成非常丰富,从旧衣物到瓷器,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平凡之物,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材料观也是构成本次展览主题的要素之一。


同时,“无处不在”的策展理念也延续到作品的选择上,在展览筹备之初,尹秀珍与宋冬夫妇即达成了共识,选择的作品不单纯只是局限在尹秀珍创作的某一系列或某一类型的作品上,而是希望通过不同材质和时期的作品,来动态地展示出尹秀珍长期创作中所关注的事物和思想变化等。宋冬说:“不管她用什么材料,都离不开人的气息、温度和记忆。‘人’在她的作品中,是无处不在的。”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正如开篇之作《般若波罗蜜多》一样,柔软的布料和由它们所延展开的相关媒材,一直以来都是尹秀珍最爱使用的创作原材料之一。她说:“这么多年来,我真正割舍不掉的,是每一件衣服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仅只是一片片布料。在不同的材质、色彩和褶皱的背后,所连带出的是它们曾经主人的不同经历和迥异的审美趣味或价值观等等,衣物的变化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流动的缩影。”


尹秀珍 衣箱 1995

尹秀珍 早期作品


早在1995年,尹秀珍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当代美术馆举办自己的第一次个人展览中,三件作品里有两件都和衣服有关。其中一件作品是两摞毛衣,一摞男式、一摞女式,叠得整整齐齐,最上面的两件拆出两股毛线,艺术家把它们编织在一起。而在另一件被命名为《衣箱》的作品中,尹秀珍把以前穿过的几件由妈妈亲手修补过的旧衣服,整齐地叠成一摞,放在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木头衣箱里;然后在箱子里注入水泥,将那充斥在布料纤维、缝补痕迹之间的记忆永远地封存在了坚固冰冷的水泥块之中。


左:尹秀珍,《一句话 056号》 

右:尹秀珍,《一句话 042号》 

2011 不锈钢、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而在时隔近30年后的“无处不在”的展览现场,尹秀珍作品中的衣服的投影,则变变得更为含蓄与曲折。如在名为《一句话》的系列作品中,尹秀珍就将由陌生人捐赠的旧衣物,裁剪成和电影胶片相仿的宽度,再按照布料的原始“身份”和“顺序”,由内衣到外衣归类叠放并卷到一起。之后,按照布料卷成的不同直径,尹秀珍定制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圆形盒子,并将布料卷像存放电影胶片似的放进盒中,还在盒盖上刻下每卷衣服的种类。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而在收集和裁剪旧衣物的过程中,剩下的边角料和各色不同样式的纽扣,则成为了另一组名为《扣儿》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尹秀珍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另一种材质——陶瓷——的引入,则让整组作品在形式上充满极具情节感和对比性的节奏与张力。


《扣儿10号》,2015-2022 瓷、衣扣、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首先,“扣儿”在北京方言里的意思是“纽扣”,其次,“扣”也可以被理解为绳结。尹秀珍认为:“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形色各异的绳结需要人们去耐心地揭开。而‘扣儿’就像是一个个待解的谜团,人生则是不断求解谜团的过程。”


《扣儿1号》,2015-2022 瓷、衣扣、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同时,《扣儿》这组作品,也尹秀珍对于“边角料”所做的一次变废为宝的创作魔术。她将制作大件陶瓷时被切割下来的陶泥、与纽扣和衣物的边角料做了巧妙的结合,并将它们制成了一件件形态各异且色彩丰富的小雕塑,而这些既复杂纠结又独立倔强的个体,也成为了一个个等待着被观众解开的绳结谜团。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壁器—沧浪志 卷十三》 2021-2022 瓷、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尹秀珍,《壁器—沧浪志卷九》 2019-2021 瓷、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在“无处不在”现场还展出了一组名为《壁器-沧浪志》的作品,尹秀珍在整片陶瓷不规则的裂口间,填满了织物的碎片,并用柔软的温度中和了陶瓷冷硬的质感。作品名称取自尹秀珍和宋冬夫妇二人特别喜欢的苏州“沧浪亭”,那些由青瓷烧制出来的层叠纹理,就像是亭边池中湖水泛起的层层波纹;同时,这些层叠卷起的波纹,又像是一篇篇被翻动的古旧书页,所以尹秀珍用“卷一”、“卷二”等方式为每件作品命名,将它们集合成一部关于沧浪的诗集,用极具古典意味的淡雅色彩,呼应着寄情于湖光水色间的传统文人情怀与诗化意向。


《壁器—沧浪志卷八》 2021-2022 瓷、穿过的衣服  © 尹秀珍 2022


此外,现场还展出了《灯》和《涟漪》系列等作品。其中《灯》是在一张长方形的展台上,有四盏形态相似的台灯,它们的周身上下均被一层层厚厚的灰尘(艺术家用水泥干粉制成)所覆盖,仿佛来自很久远的过去,闪动着温馨却并不刺目的光芒,静默地矗立在展览现场。而这也是策展人宋冬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在其中他也仿佛看到一些飘摇在温馨之外的悲悯与希望——“今天的世界这么复杂多变,但不管我们到底往哪去,心里头总要有一盏灯,哪怕光很微弱,也要保持它不灭,这样你就有不灭的希望。”——而这点“不灭的希望”也恰如展览的主题那样,希望用“无处不在”的温度与记忆去感动和温暖每一个走进现场的人。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图 佩斯画廊,香港 

摄影- Louise Lo


左:《涟漪10号》 右:《涟漪5号》 2020 

木板、玻璃、塑形膏、穿过的衣服、水果/植物


图片来源 / 艺术家、画廊 

编辑 / 郝科




end



往期回顾 / REVIEW


  1. 新展预告 | “行走的枫林”—当代艺术展

  2. 李艳锋:回归本土本位,核心作品是王道

  3. 从“千禧粉”到“千禧后”,艺术的迭代又加速了吗?

  4. 今年香港秋拍季,又有谁破纪录了?

  5. 吕澎:艺术、旅行与观察,两月欧美行,大展计划启动中

  6. 王光乐:一道阳光,一根火柴

  7. 终于轮到她登场了!琼·米切尔的市场号召

  8. “四王吴恽”和“四僧”:明末清初的画学朋友圈

  9. 观点:中国潮流艺术市场的产业现状和收藏前景

  10. 惊喜or失望?纽约秋拍季的喜与忧

  11. 汪建伟:行于泥浆

  12. 除了波洛克,德库宁,这些抽象绘画女将不该被遗忘


99ART

当代艺术收藏投资专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